河边的垂柳吐出嫩绿的新芽,柳条随风摇曳,好似美人的长发被吹起。晴雯坐在船边,伸手去触碰冰凉的河水,惬意极了。
陈秀才今年三十余岁,家中两儿一女,家中颇过得去,才有财力读书考功名,不过他本人并非是酸腐书生,闲时也在家中务农。
来时张大娘也说明晴雯是个姑娘家,他见了晴雯以礼相待,大多时间都在船舱里读书。
大郎他们以前没有出来过见了什么都好奇,陈秀才都一一给他们耐心解说,没有不悦之色。
船经过润州,冬梅身子不舒服,微微发热,晴雯远远见润州县城也不小,意欲在此安家。就和陈秀才说明自己打算,付过船钱。陈秀才一直将他们送到大路上,又给他们说清楚去县城的路,才离开,晴雯谢了又谢。
大郎、二郎、三郎三人轮流背着冬梅,他们一行人走得并不快,按这样的行程,他们在天黑之前是到不了润州城的,冬梅知道她拖累了大家,执意下来自己走着。
正当晴雯焦急赶路时,从他们后面过来一群人,像是官宦人家出门二十来个护卫,七八辆马车,又有许多小厮跟随,后面又有拉行李箱的箱子。
晴雯见状,拉着大郎他们避在路边,等他们过去。队伍中最气派华丽的马车的车窗掀开一下随将又放下,随即马车听了下来,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对着车边的小厮说了几句话,小厮点点,一会朝着晴雯跑了过来,打量了他们几个,“跟着我走吧!今天我们太太探亲回来,见你们走得艰难,心里发善心,要捎带你们一程。你们到后面拉行李的的车上坐下吧!”
晴雯顿时高兴起来,连连道谢,小厮摆了摆手,就去回话了。
晴雯几人上了他们拉行李的车子。
进了城晴雯要给主家磕头道谢,旁边的婆子笑道:“不必了,我们太太不喜欢这些虚礼的,我瞧着你们身边这个女孩脸色不佳,赶紧看病要紧,不要耽搁了。”
晴雯也就应了,先找路人问了那里有坐诊的大夫,就去寻大夫。
早上下船,现在中午已过,他们几个都是米粒未沾,饥肠辘辘。
晴雯给大郎了钱,吩咐他去买些糕点,先垫着肚子,等待给冬梅瞧病。
大夫给冬梅号脉,又问了些情况,晴雯一一回答了,不过是自小体弱,这些年来没有好生保养,换季时节容易生病,又说了些忌讳,晴雯记下。
晴雯拿了药,问了润州县城里最好的宿店。
“姐姐,那个要花不少钱吧!”三郎小心翼翼看着晴雯眼神问道,“我们不用住那么好的店,能遮风避雨就好!”
“好了,你小年纪就担心这个,放心我们有得钱花!”晴雯摸摸三郎的脑袋,安慰道。
晴雯他们走进这家名叫客来兴客店,晴雯要了两个屋子,让春雨、夏荷去看着火上的药,她和秋雨一起看着冬梅。
点的菜上桌后很丰富,有烤乳鹅,红烧肉,几样素菜。大郎看着菜,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拿筷箸,有点想下手,又不好意思笑笑。
晴雯笑道:“想吃,就开饭吃了饭我们好好休息,以后我们就在这里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