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人灭一国
“张公谨不明敌情,擅自出兵云州救援,造成宿州被突厥奇袭,皇上应该严惩他。”萧瑀语气平静的说道,朝他算是唯一一个没有结党的人,所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皇上,宿州的姓不能不管,但突厥手上的姓不能不管,还望皇上早做决断。”封德彝就用强迫式的语气说道。
“皇上,朝廷已经对北伐突厥做了充分的计划,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置大唐国策不顾啊。宿州姓要管,突厥手上的宿州姓要救,但并非就要出兵,还望皇上三思啊。”长孙无忌再次苦劝道。
“封德彝房玄龄你们两个人负责宿州姓的过冬问题,务必要使宿州姓顺利的过这个冬天。粮食可以暂时从附近的州府调集,房屋也要快的建起来。”李世民没有搭理长孙无忌的话,语气显得有点平静,倒是让众人有点不解,“兵部给漠北突厥一代防线的各州府都督下令,让他们整顿兵马,做好随时出兵漠北的准备。”
“遵旨。”房玄龄和封德彝还有杜如晦三人答道。
“至于张公谨的问题等战事一结束再做讨论,云之战还没有结束,不能妄下定论。”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众人对于李世民突然的太过平静的语气疑惑不已,不敢再说什么。毕竟,这和刚才气愤不已,怒不可言的他要想着出兵北伐态判若两人,众人一时倒是不知道该怎么适应了。
“你们下去!”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众人退出两仪殿后不断的询问李世民到底是怎么了,态为什么会转变的那么快?这样的转变让他们不解,皇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情,莫不是他有什么的主意了?众人相互看看对方,见大家均是一副迷茫的神色,不由的失望,摇头叹息的各自离开。
众人离开之后,李世民望着众人离开的背影出神。通过张公谨云州救援一事,他现了现大唐军普遍存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将领一听突厥寇边,都表现的很莽撞,不谨慎。遇到突厥问题,他们就忘记了思考。所以,他刚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大唐普通将领对突厥的态很难短时间有所改变。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这断时间扶植一批年轻的将领呢?
一则可以让他们边关得到锻炼,二则可以让他们熟悉漠北的环境和突厥的习性,用北伐做准备,不是一举两得吗?
“既然,你那么能干,朕就让你到边关去锻炼锻炼!”李世民自言自语的说道。
旁边的王德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突,他突然觉得过了这个年,朝廷又该有一番大动静了。照皇上刚才这句话,他已经做出了抉择,很多人的职位可能就要有所变动了。
李恪府听完今天边关的两份急报和两仪殿商讨战事的结果后,沉默不语。他知道李世民的北伐是不可能进行的,和突厥和谈用钱财换取宿州姓会成为李世民终的决定。但是,如此一来,这个和谈的人选就显得极为关键。既不能太过软弱,让突厥的气势压住,漫天要价;但也不能太强悍,后两方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受害的是宿州姓。
放眼大唐的朝廷,马周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可是以他现的为官资历和官职,根本没有资格去出使突厥。即使自己力谏马周,马周的职位再怎么升也不可能达到出使突厥的级别。所以,他听完两仪殿李世民和众人讨论宿州姓的事情之后,就考虑谈判的人选。
“可惜王玄策还没有出生啊,不然以他的外交才能,出使突厥,忽悠突然人那是绰绰有余啊!”李恪叹息道。他说的王玄策就是一人灭一国的,国历史上牛的外交官,一个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关于王玄策的故事,李恪还是前世的时候读唐史才看到的。当时,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现改叫印,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唐朝的时候印分东西南北五大块。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印。唐初,印半岛强大的印统一了印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一是出使印。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成公主。
但当时的印正好生了政变,唐朝的时候,交通闭塞,通讯落后,李世民遣出使者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印会生政变。所以,王玄策等人到了印边境,知道了印政变的事情之后,因为没有李世民的旨意,也只能照常上路。
纂位的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以为自己篡位引起了大唐的不满,同时他对大唐也很不感冒。所以,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路上的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而王玄策和蒋师仁被擒后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誓要灭绝印,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他自己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
北印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当时的张玄策一心想着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兵将三千,印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印。
阿罗顺那逃回印后王玄策乘势攻入印,并誓要灭印。而印兵将与唐军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求得东印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张玄策、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坑杀。
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印灭亡!
由于当时东印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吓得当时的尸鸠摩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李恪记得,当时自己看完这段史料之后才喜欢上唐朝的。杀印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而这样的英雄也只有唐朝这样盛武国,每个人都为自己是唐朝的子民而骄傲的国才能产生。
试想,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所谓的四大明古国之一的印就这样被一个国外交官战场上轻松搞定,李恪来看真是愧对“明古国”的称号啊。
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王玄策这个人。这是因为“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王玄策一样,跟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只是知名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但真正的历史上并非就是这样的。
所以,李恪认为唐朝是一个英雄名将辈出的的朝代,就像武帝时的汉朝一样:英雄风流不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吟出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话。
“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就像铁锤一样重重的击了李恪的心里,他不断的吟着这句话。渐渐的心里好似明白了什么。自从自己来到唐朝之后,他始终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为自己怎么能够活下去而想办法。所以,总觉得自己生活好像缺少什么。从没有想过自己大唐该做点什么,必须要做点什么。
可是今天,因为想到了出使突厥的使者,想起王玄策。然后,又想起了汉朝大将陈汤的话。让李恪感觉到自己身为大唐皇族,李世民的儿子而羞愧。生这样的一个国,自己除了想过怎么活命竟然没有任何人生的目标。难道自己就该这样过一生吗?难道自己就这么浪费自己的大好光阴吗?难道自己连一个目标和理想都没有吗?
“不是的,我不能!”李恪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喊道。自己岂能再这么平庸下去?该是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李恪的目光变得清晰起来,目光也开始坚定起来,随即他哈哈笑道,同时高声说道,“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黄沙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