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宝贝的渊源

+A -A

  陆浩可能真让你说对了。

  “所以我才说,很难确定啊。”

  邱震豪又叹声道:“我国用墨的历史很长久,有人估计至少要四五千年了。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唐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奚鼐,易水人,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名家,他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这种墨得到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并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国姓。他的孙子奚廷珪就改姓而为李廷珪了,李廷珪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墨。这种新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祖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墨,也就被人称为李廷珪墨,或者李墨,畅销各地。而李廷珪,也就被后人誉为徽墨的奠基人。”

  陆浩也兴致勃勃道:“传说,李廷珪制墨,用料非常讲究,要松烟、珍珠、玉屑、龙脑,和以生漆、鹿角胶、犀角、麝香等等名贵物品,捣十万次之后,才制作成型。“所以,这样的墨,坚硬如石,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甚至于可以当刀来使,削木裁纸。”当然他所知道的这些正是老头子平时给他念叨的。

  贺云飞非常好奇,看着邱震豪手里的墨锭,蠢蠢欲动。

  “如果,这块墨锭真是李墨,的确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邱震豪沉吟道:“史书上有记载,南唐的一个名臣徐铉,幼年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李墨。然后和他弟弟一同读书使用,一天研墨写五千个字,却整整用了十年之久。”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北宋一个大官不小心把一块李墨掉到池塘里了,可能是这大官太有钱,觉得下水捞墨太费事,干脆不理会。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又掉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东西到池塘里面,立即派人打捞,并把李墨也捞了出来。”

  “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池水浸泡,那块李墨却仍然坚硬如初,表里如一,光泽如新。这个时候,那个大官才意识到李墨的珍贵,视为珍宝而妥加收藏起来。”

  说到这里,邱震豪叹声道:“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感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由此可见李廷珪墨的稀罕可贵。”

  “邱叔,说了那么多,那这块墨锭,到底是真是假。”贺云飞急不可耐道。

  “我不是说过了么,东西太珍贵了,捏拿不准啊。”

  说完又皱眉道:“你们知不知道,真品的李廷珪墨,有,有多么的可贵。当时奚家迁徙到徽州,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老松树,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可是,再多的松树也经不住几百年的砍伐。”

  “所以,在李廷珪之后,经过一百多年,黄山老松树差不多绝迹了。那些制墨名家只好又重新改变了制墨的工艺,再加上李家的子孙后代,很多人步入仕途,无人再承祖业。从此以后,李墨失传,越用越少,才会那么珍贵。”

  邱震豪苦笑道:“一直到了清代,据说乾隆皇帝得了一块李墨,由于心爱一直没舍得用,所以留下来了。现在,这块墨,就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的一枚真品李廷珪墨。”

  “可是现在,这里又突然冒出来一块,你说叫我怎么叫草率确定。”

  接着又叹气起来,手指轻抚墨锭,脸上泛出丝丝红潮。如果这块墨真是李墨,那么第一个鉴别之人,肯定会在收藏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邱叔,是真是假,难道就没有确切的办法鉴别么?”陆浩也忍不住问道。毕竟,别人没有他的能力,总不能他说东西是真的就是真的,要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出来才行。

  “色泽纹理,包括蟠龙图与模糊钤印,包括后面的文字,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文字,显德六年,仲秋,圭。显德六年,那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这年号是从后周太祖郭威一直沿用下来的,直到柴荣儿子恭帝柴宗训继位,还继续沿用下去。也就是说,后周三代皇帝,一共七年,一直在使用显德这个年号。直到后来,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才改元为建隆。”

  听到这里,陆浩敏锐察觉其中有问题,惊讶道:“邱叔,既然李廷珪是南唐人,那这块墨锭,怎么会用后周的年号?”

  “对呀。”贺云飞反应过来,点头道:“这是一个明显的破绽,所以邱叔你才会怀疑,这块墨不是李廷珪墨。”

  “不是破绽。”

  邱震豪轻笑道:“以后,你们两个,要多读些书才行。早在显德五年的时候,南唐就被后周打得俯首称臣,尽献江北之地,以求划江为界。那时,南唐在位的还不是大名鼎鼎的李后主李煜,是他的父亲李璟。被后周打败之后,不仅称臣去年号,为北周的避锋芒,甚至迁都到洪州,从此南唐国力大损,埋下了亡国之祸。”

  “也就是说,显德六年的时候,南唐已经没有年号了,用的是北周的年号,一直到宋太祖夺位,改元建隆,南唐也要跟着使用同样的年号。这也是为什么,史学家称李煜为李后主的原因,因为严格来说,他并不算是皇帝,而是北周北宋的臣子。所以说,显德六年并没有什么问题。仲秋更不用说了,应该是墨锭制作的时间。至于这个圭,就有意思了。如果,不了解李墨的话,看到这个圭字,一般人肯定会觉得,这是最大的破绽。或者干脆觉得这墨不是李廷珪墨,而是其他人的作品。”

  “然而,据人考评,李廷珪墨上,留下的款识。不仅有李廷珪三字全名,也有廷珪两字,或者单独一个珪字。当然,也包括了这个圭!”

  接着邱震豪又解释道:“古代嘛,珪与圭,可能是相通的两个字。也就是所谓的通假字,绝对不是什么错字。”

  “那就是说,这东西是真的。”贺云飞惊喜道。

  “难说……”

  “如果可以肯定,我何必这么犹豫不决。”

  邱震豪苦恼道:“我毕竟不是鉴墨的专家,只能判断这东西的年份够老,至于是李廷珪墨的珍品,还是后人仿制的,我就鉴别不出来了。”

  毕竟,东西是对的还好,若是错了,就算不会给他造成什么实质的损失,但是看走了眼,在心理上却是不小的打击。

  况且,这东西太稀罕了,全世界就现存了一块,现在又冒出一块来,就算是陆浩自己,也有些怀疑,会不会是某个制墨名家仿造的李廷珪墨。名家仿前人的东西,那是常有的事情,有的高手,能够仿得登峰造极,假以乱真的地步,甚至有时候,仿的比真的还要值钱。比如说,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就是这样。

  不过,李廷珪的墨却不同,李墨的名气太大了,天下第一墨,徽墨的奠基人,开山鼻祖,已经成为传奇。后人无论怎么仿,制作的墨再出色,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了。

  尽管,陆浩可以在墨锭身上,看到一层灿烂的紫金宝光,但是没有具体的参照,他也不敢肯定,这块墨锭,有没有一千年的历史。

  陆浩依稀记得,北宋是在公元960年建国的,而显德是后周的年号,肯定要比北宋早,距今已经超过一千年了。

  一千年的时间,如果是普通的东西,恐怕已经化成尘埃。但是现在这块墨锭,依然光泽鲜明,坚硬如玉,纹理细腻,难免让人心有疑虑。“明代的墨,已经十分稀罕少见了,更加不用说,这块北宋之前的李廷珪墨,千年下来,只存了一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所以邱震豪叹气道:“谁也不敢百分之百的肯定,这块也是真品。”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贺云飞问道。

  “有。”

  邱震豪点头,又摇头道:“不过,那就最直接,也是最野蛮的办法。”

  “邱叔的意思是,把这墨研磨使用。”陆浩听明白了,下意识的皱眉。

  “那怎么行。”贺云飞当时就急眼了,叫道:“这东西要是真的,简单就是稀罕珍宝,价值连城。别说用了,就是磨了一点儿,也让人心痛。”

  “说得没错。”

  “传说中的李墨,能够削木裁纸。不过,那是要把墨锭磨出边锋之后,才可以做到。”

  “唉……那就一点办法也没了。”贺云飞长长叹气。

  陆浩也有些无奈,心里感觉这东西九成九是真品李墨,可惜墨锭又不会开口说话,别人怀疑也没有办法辩解。也就是说,这样的宝物,只有自己独赏了。

  看这墨锭的分量神韵,就算没有千年历史,恐怕也有五六百年的岁月沉淀。哪怕不是李廷珪墨,也是明代,或者明代以上的墨。

  “这样的佳品好墨,就算突破不了乾隆御题西湖十景彩墨的四百多万天价,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贺云飞笑道:“要是让一些藏墨的行家,知道有这样的好东西,肯定蜂拥而来。”

  新人求推荐票!求收藏!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鉴宝 第18章 宝贝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