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做最好的准备

+A -A

  

  天才壹秒記住『 qu 】”,李晖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很是头痛地叹道。

  好在仔细看过海军的汇报后,李晖还是注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细节,那就是在蚩尤号擅自脱离队列发动突击之后,杨用霖并未发出电报喝止邓世昌,始终都没有,后来更是命令主力编队也一起发动突击,因此其实邓世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违反军令,毕竟身为主力舰的舰长和海军少将,本来就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身为司令员的杨用霖没有下令阻止,那就等于是默许了。

  于是,李晖最终还是将邓世昌定为墨西哥湾大海战中的功臣,只是在宣传中突出了杨用霖的配合,明明后者是迟疑了一段时间,官方的报纸上却写成了果断下令予以配合,将邓世昌擅自行动的性质尽可能地淡化。

  直到很多年后,这段历史的真相才逐渐被后人挖掘出来,然后涌现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海军早期历史的文艺作品,在它们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当中,形象鲜明、具有英雄气概的邓世昌很自然地成为了观众们最为喜爱的人物,虽然也有内行的人指责他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但却依然无法压下这样的热潮,普通群众可不知道那么多,喜欢就是喜欢,在他们眼里,邓世昌有血有肉的形象比其他将领要可爱多了

  当然,这些就是后话了,李晖就算想得到那么远、也管不到,他现在更加关心的是邓世昌的死因,“站在露天位置指挥实在是太危险了,其实正卿到那个时候才死,已经是非常命大了。可是他们(海军将领)说的也有道理,躲在司令塔内视界严重受限,指挥大受影响,但是在我记忆中,后来二战时期,军舰没沉但指挥系统挂掉的情况并不多见啊?对,没错,那个时候的指挥人员应该是呆在司令塔内的,那他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清楚了解到外面的战况?虽然二战时期有了雷达,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雷达技术都足够先进的”

  “想起来了,是标图,有了标图技术,只需要将瞭望手观察到的信息传回司令塔,由其中的技术人员立即据此进行标图,然后指挥人员再根据标图来作出决策就可以了,这样舰长这样的指挥人员就不必冒险暴露于外,安全性会大大提高。等到实时的自动标图仪发明出来之后,那就更方便了”,想起这些之后,李晖立即要求技术部门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这项技术并不是太容易研究出来,但并没有无法逾越的技术门槛,越早开始研究,就可以越早地拿出成果。

  海军的事只是李晖关注的次要方面,因为接下来的战争基本用不着海军出场了,八艘传说级战列巡洋舰已经全部撤回了青岛主基地,有她们的威慑,谅英国不敢造次,否则李晖不介意将澳大利亚跟新西兰也拿下来,他垂涎大洋洲已经很久了,如果不是上一次战争时还没那个实力,加尔各答条约里面就该将澳新也划进去的

  当然,与英国翻脸只是李晖最坏的打算,虽然依靠地缘优势、特别是落基山天险和延平要塞的存在,中国就算真的与整个西方为敌,也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还能攫取澳新、甚至印度作为战利品,但同样因为位置的原因,中国并没有办法真正奈何得了遥远的欧洲列强,必然会打成漫长的僵持,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十分不利。

  而李晖更担心的是,西方藉此完全联成一气,然后彼此共享科技成果,这会使得西方的科技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再加上战争的刺激,那速度只怕比历史上一战期间还要惊人。而中国毕竟底子太薄,就算有系统科技的优势,也并没有赢得这场竞争的把握,所以李晖一直都在竭力避免这一天过早来临。也正因为这样的考虑,李晖就算心里知道是白费工夫,也作出了欢迎英国调停三国战争的的高姿态,为的就是迷惑西方。

  只要以英国为首的其他欧洲列强不加入三国战争、使之演变成世界大战,以中国凭借这一年来的辉煌胜利所赢得的巨大战略优势,就算跟美俄两国长期僵持下去,经济上的压力也不会太大,仍能以大大超越西方列强的速度推动国内的工业化进程。而在并不知道内情的欧洲列强眼中,中国在这样一场长期战争中必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力也会因此大损,那么就算最终从美俄割走了大片土地,他们也不一定就不能接受、至少不致于为此也要加入进来跟中国拼命。(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四百四十二章 做最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