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指点江山

+A -A

  青青的山岗,绿绿的草。

  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包,依然散发着些许新翻不久的泥土芬芳。前面竖着一个新建的石碑,碑上用仿宋体纂刻着九个醒目大字:抗倭英雄赵三保之墓,字体呈朱红色,鲜艳如血。

  林晓东、孙成道、魏虎子、季老五、赵庆生、范小宝六个人站在墓前,久久的凝望着墓碑。似乎三保那张熟悉的笑脸就隐藏在那九个大字的字里行间,他在等待着一个恰当的时机,好给他们这些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林晓东站在这些人的最前列,心里百感交集。如果没有三保的话,那么此刻躺在里面的就应该是他林晓东了。是的,如果不是三保及时的发现了那个日军,如果不是三保拼命的将他推开,那么他这个特战精英现在就已经轻易的结束了他这趟时空之旅。这对林晓东来讲,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你不是精英吗?你不是这个时空最具前瞻性的军人吗?你不是受过最严格军事训练的专业人才吗?可你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而为这个错误付出生命代价的,却是一个没有任何战斗技巧、没受过一天军事训练的平民。尽管这个日本兵最后被魏虎子和季老五用机枪扫成了筛子,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

  “啪”!一只宽大有力的手掌搭在了林晓东的肩膀上。这让沉浸在悔恨中的林晓东又回到了现实中来。

  张运辉用他低沉的嗓音说道:“好兄弟!别难过了,记着这份仇,我们早晚会从小鬼子身上讨回来的。”林晓东点了点头,算是对张运辉说的话的回应。是啊,他应该记住这一切,时刻的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改变一场战争的结局,因为战争从来就不是个人的游戏。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最终获胜的可靠法宝。

  林晓东弯腰从地上端起了一碗酒,朗声说道:“三保兄弟,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你杀鬼子的心愿就交给我们吧,我们会替你完成的。”说完,他喝了一口酒,然后单膝跪倒,将酒洒在了墓前。魏虎子、孙成道他们也都单膝跪地,将同样的事做了一遍。

  “好了,诸位兄弟,别难过了,我们走吧!杨师长已经在指挥部备下了酒席,准备宴请各位抗日义士,请大家一定要赏这个脸啊!”参谋长陈保安在一旁热情的说道。

  “让杨师长请我们,这怎么过意得去呢!”林晓东回答道。

  张运辉是个直性子人,他不由分说,一把拉住林晓东的胳膊就往前拽,“我说林兄弟,你就别客气了,要不是你们几个,咱134师这次还不知道啥时才能拿下县城呢。我们师长历来喜欢英雄好汉,你们几个又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请你们喝顿酒还不是应该的吗?再说大家都是厮杀汉子,讲究那些酸礼干嘛呀!”被他这么一拉,大家也只好跟着一起走了。

  134师的临时指挥部设在了原先的县保安队的院子里。这个院子本身并不大,日本人来了后鉴于没有合适的营房,于是就以此为根本,强行征用了周围的一部分民居建筑,将它改成了兵营。此刻杨汉忠正在大院的办公室里,处理一些战后的事宜安排。

  本次作战,134师共投入两个营外加一个连的兵力,总人数在一千人左右。战役结束,全师伤亡人数共计480人,打死打伤敌人三百多,其中日军80人左右,剩下的全是伪军,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粮食。

  看着这一堆数字,杨汉忠感到索然无味。现在的134师面临着一大堆的难题,可他杨汉忠作为一师之长,却一点解决的办法都没有。部队这次如此大的伤亡,如何补充就是个大问题。人可以在地方上招,但军服呢?经费呢?训练场地呢?总不能指望一群连枪都没摸过的老百姓上阵打仗吧!

  武器弹药也严重缺乏。虽然刚刚缴获了一批日军的装备,但那些东西和他们原来使用的**装备根本不配套。总不能把原来的都扔了,改用日军的装备吧!就算是这样,这些装备也同样不够用啊。更何况以后这些日制装备的弹药怎么补充?难道要向日本天皇打申请报告?

  “唉!”想着这一堆烦心事,杨汉忠无力的叹了口气。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今天显得尤为突出而已。关键是他们川军不是中央的嫡系部队,根本没人会重视他们。他不是没有向上级申诉过,可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我们也没办法呀,现在战略物资全国都缺,不单单是你们川军。要是都给了你们,别的部队怎么办?有些事情我知道你委屈,可这也没办法呀!除非你有委员长的特许。”“放心,老弟。你的事情我会放在心里的,等有了物资我一定想办法拨点给你们,好吧!别着急,再等一下。”就这样,他等了一年,结果还是“别着急”三个字。

  “报告!”

  “进来。”

  一个勤务兵走了进来,“报告师座,酒席已经备好,您的客人也已经到了。陈参谋长让我来请您过去。”

  “知道了,我这就过去。”

  “是!”勤务兵转身走了出去。

  杨汉忠站起身,对着镜子理了理身上的衣服。他很重视这次宴请,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促使林晓东他们几个人加入他的队伍。他至今无法忘记,当他带着部队进城的第一眼,就是看到了六个如同血人一般的人矗立在城楼上,其中一个高个青年手里还抱着一个人的尸体。那样子,就好像他们刚从地狱里抢回来一具朋友的遗体一般。事后据参谋长陈保安告诉他,当张运辉和警卫连的兄弟冲到城楼上时,他们发现城楼上的小鬼子尸体一律都被砍下了脑袋。那场景,连张运辉这样久经沙场的人都惊呆了。

  作为带兵多年的将领,杨汉忠清楚的知道,一个勇猛善战的军人能给一支部队带来什么。别的不说,就冲着他们六个人就敢在敌军的区域内横冲直撞的这份胆识,杨汉忠就愿意拿任何东西去换。

  只是,招揽人才也是需要点策略的,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而且最好是能在激起对方共鸣的情况下,由对方主动提出,那就比较完美了。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才准备了这次宴请,还特意叫上了陈保安和张运辉,目的就是想通过陈保安的才气和张运辉的豪迈,达到一种宾主相谈甚欢的境界。然后,自然水到渠成。

  酒是上好的五粮液,菜是地道的川菜。酒过三杯,菜过五味。酒桌上的气氛也渐渐的进入融洽。陈保安先对林晓东他们几个使劲夸奖了一番,大意无非就是些识大义、懂大体,为国为民、肝胆照人之类的。林晓东出于盛情,也反过来称赞了一番川军的功绩,“陈参谋长真是过奖了,我们几个实在愧不敢当。不过小弟倒是一直对川军非常感兴趣,对川军中的诸位豪杰也是仰慕不已。想当年,从满清政府的第十七镇新军起,川军就是我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力量。像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讨袁护国、北伐等等革命义举,我川军从未落后于人。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我川军又是第一个致电南京请缨作战的军队。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台儿庄会战,我川军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取义,可以说充分展现了当代中**人的风采和气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中**人的使命和荣耀。是我等华夏子孙的榜样和楷模啊!”

  这番话说出口,张运辉听了感到非常高兴,而杨汉忠和参谋长陈保安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来,他们佩服林晓东的博学强记,能对川军的历史如数家珍。二来,他们同时也品味出了林晓东这番话里刻意隐藏的内容。说什么“革命重要的力量”“革命行动中从未落后于人”等等,都是些场面客套话。别人不知道,杨汉忠和陈保安却清楚的很。这些所谓的革命行径,其实就是川军派系林立、内战不断的漂亮遮羞布。从刘存厚、熊克武等人的武备时期(全都出自于武备学堂)到刘湘、杨森、唐式道、王缵绪的速成系时期(全都出自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他们哪一次不是假借革命之名,行诛讨异己、争抢地盘之实?事实上在川军出川抗战之前,整个川军的实际名声在中国那是出奇的差。只要提到川军,几乎就是在说混乱、内斗的代名词。

  只不过林晓东的后半段话倒是实情。自从川军出川抗日之后,国人对川军的英勇表现实在是刮目相看。从淞沪会战的川军第43军26师和第20军134师,到南京保卫战的二十一军一四四师和一四五师,再到台儿庄战役的二十二集团军一二二师,每一次作战川军将士都表现的英勇顽强,宁死不退。须知此时的川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真正的国家军队,他们装备不足、缺医少药,冬天在山西的川军将士仍然穿着草鞋作战。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川军经过了数次的浴血奋战,用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美名。

  张运辉是个标准的武人。他不关心内战、派系之类的事情,他只关心他的部队、他的134师和川军兄弟。他喜欢别人对川军的赞美之词,他认为这是他们该得的。他兴奋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林兄弟,你说的一点不错。我们川军就是能打仗,而且能打硬仗。要不是**统帅部的无能,淞沪会战就凭我们川军的能力,怎么会输给小鬼子呢?”

  林晓东闻言一愣,然后对张运辉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边的陈保安坐不住了,毕竟他们现在属于国民政府管辖,公然的对政府首脑言出不逊,总不是件好事。因此他赶紧出言劝阻道:“好了,张营长。别喝点酒就胡说八道!”

  “我哪儿胡说了,参谋长。事实就是如此嘛。要不是他老蒋不会打仗,淞沪会战怎么会败?你别阻止我,参谋长,让我把话说完。”张运辉可能真要借着酒劲,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你说在上海的时候他怎么指挥的?居然一个师一个师的往上派,这不是添油战术吗?这么打,怎么可能打得过小日本呢?你就说我们师…………”

  “闭嘴!”杨汉忠拍桌怒喝道。他其实心里不是没有相同的想法,可是这种话不能随便乱说。他不是怕被人知道后有人向上打小报告、告黑状,他是怕这样的言行如果得不到控制,可能会乱了他们134师的军心。如果要真这样的话,他杨汉忠岂不成了历史罪人了?

  陈保安的话张运辉可以不听,但杨汉忠的怒骂他却不敢掉以轻心。见师长真的是在发急,张运辉也只得默不作声,低头喝他的酒。

  场面一时略显尴尬,陈保安为缓和气氛,连忙站起身来劝酒。两杯水酒下肚,林晓东看了看一声不吭的张运辉和脸色铁青的杨汉忠,稍稍考虑了一下,开口说道:“杨师长、陈参谋长,小弟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上过军校的朋友,我这个朋友和我相处的挺好,因此经常跟我说些军事上的事儿。天长日久的,小弟我说不上略懂,但也十分有兴趣关注这些事。对于淞沪会战,我观察了很久,同时也想了很久。今天借这个机会,说说我得浅见,还望诸位将军赎罪。其实要我说,张营长刚才的话未必没道理,只是错怪了人而已。”

  杨汉忠、陈保安和张运辉都将目光集中在他脸上,等着林晓东进一步的解释。

  “小弟窃以为,淞沪会战确实有指挥失误的原因,而且我认为这还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战役,来自于现代军校的林晓东当然能够毫不费力的做出一个完整的专业结论。谁让他学的就是这些呢!“只不过小弟以为不应该由蒋总统负这个责任,而是由统帅部的这帮高参们来负这个责。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只要通过地图就能知道。整个淞沪地区水网密布,空间狭小,根本无险可守。而统帅部居然将几十万的军队全都放在这里,连铺都铺不开还谈什么如何作战?试问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兵力优势又有什么用呢?再有,在淞沪会战之前,**统帅部就在上海的外围预筑了两道国防工事,即苏州至福山的吴福线和无锡至澄江的锡澄线。这就说明事前我军已经估计到淞沪地区可能因为地形关系,无法进行有效抵抗。在战役之初,我军在没有按预定计划攻占日军据点之后,就应该及时撤出以对付左翼登陆的日军增援部队。而当日军主力对我大举进攻之时,就应该在进行一定的抵抗之后,逐次将部队撤到两道工事这里,进行有依托的持久抵抗。可实际过程中呢?统帅部不但没有充分的利用好两道国防工事,反而在敌人大举进攻时将沿海沿江的防御部队抽调至了第一线,结果使得我军两翼防守空虚,在最后关头被日军从金山卫方向轻易突破而导致全线崩溃。事前想到了却不知道利用,那这两条国防工事去修它干嘛?这不是自相矛盾嘛!早就知道日军有可能从两翼突破,可最后还是输在这里,恐怕就是用白痴这两个字都无法形容这群高参们。…………概而言之,正是我军统帅部的战略失误才导致我军的大溃败。而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方针下,我军的官兵无论如何勇敢和不怕死,都是无法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的。所以我认为,就这样的安排和结果,统帅部那些高参难辞其咎。”

  整个房间里鸦雀无声。张运辉和魏虎子、季老五他们是当故事听,感到十分新鲜有趣,而陈保安和杨汉忠却是目瞪口呆,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俩都是高级指挥人员,战略战术这套对他们来说是必修课。可即使如他俩亲自参与淞沪会战的指挥员来讲,都无法做出如此详尽细致的战役总结。抛开具体战术的可行性不谈,单就这份指点江山的从容气质,杨、陈两位都自愧不如。

  …………………………………………………………………………………………………………

  各位读者大大:由于近来的种种原因,更新有点慢。为了对诸位大大表达谢罪之意,今天特意上传一章近五千字的更新。望大家谅解!…………瞧咱这人品!!!!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英雄虎胆 第二十六章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