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沉默的大多数

+A -A

  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沉默的大多数》

  若干年后,经历过江陵南温泉5月5号盛景的文化界老人,才会明白,彼日彼时,他们参与其中的,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盛会。

  如同“莫干山会议”,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温泉研讨会”,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中,也算立上了一块不大不小的丰碑。

  不说文化、经济两界的参会人数,创下历次类似会议新纪录,以及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内的影响力。

  单说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就值得大书特书。

  在会后的随后两个月,双江社出版的《南温泉文化会议纪要》、《南温泉财经会议纪要》两本书里,出版署署长钟文龙和国家计委主任宋国正,分别在两本书里撰文作序。

  两本书里面,分别记录了会议期间,分组讨论出来的数十项成果。

  这些成果,影响的不仅仅是我国文化、财经两界的学术理论的变革和发展,同样,对于我国的亿兆百姓,影响同样深远。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柴米油盐,贯穿的就是人们的生活。

  这两份纪要准备出版之前,蒲清泉带着样书,送到了钟文龙手里。

  随后,这两本书又在中央的领导层面上流转了一遍。

  这次,南巡老人没有题字。只是当着所有局委领导说了一句:我们以前讲摸着石头过河,那是因为我党所面临的局面,前所未有。没有任何书本可以借鉴,这两本书可以作为我们的试金石。

  这句话的份量之重,可想而知。

  其后的几个月,国家密集的召开了各项工作会议。

  紧随着的,就是各种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

  而这些政策、条规,似乎都能在《南温泉文化会议纪要》、《南温泉财经会议纪要》找到蓝本。

  这些国家大事,双江社和研究室的几位。是管不着的。

  只是他们幸喜的发现,两份纪要的样本批复之后,增加了一号、二号首长的题辞。

  其中一号的题辞写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号首长题辞道:多做好书。把我们的文化事业推向繁荣。

  后来,这两道题辞,被影印装裱之后,挂在了新建的出版大楼会议室。作为后来出版集团的传家宝。

  至于正式出版的两本纪要。不仅成为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官员的案头必读本。

  在学术理论界,更是抬高到论据、范例的高度。

  正式升格为国家一级出版社的双江社,也藉此成为全国知名的权威出版社。

  相比起双江社,尚瑞达的研究室,却是声名不显。

  出名的,是那三本杂志。

  真正的一炮而红。

  论杂志的品相,三本杂志的精美程度,版式设计、栏目功能。国内无出其右者。

  论内容,无论是图片精美绝伦。文字又逸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中国国家地理》。

  还是透露出浓郁的励志、人文关怀的《意林》。

  抑或是报道客观、中立,评论犀利辛辣,视界开阔的《财经》。

  跟时下的同类杂志一对比,高下立判。

  杂志的畅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一期杂志在新华书店各大门店,甫一上市,三本杂志,三十万份,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尽管有所预料,但尚瑞达也被全国铺天盖地的订单,给弄得手忙脚乱。

  好在先前有准备,第二次加印,每份杂志一次性加印了两百万份。

  也来不及运回江陵,直接派了几个人到北都发货。

  只是这点数量,也只是将将满足了第一批读者。

  很难想象,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样三份透着时尚、前卫的精美杂志,能够给(饥)渴的人们带去多少欢乐和畅想。

  随着各大报纸、电视台的报道,以及第一批读者的口碑传播。

  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两百万份,也被消耗一空。

  连续五次加印,三份杂志一共销售出去2400万份。一直到第二期杂志上市,各地的抢购风潮,才稍趋平静,但也只是稍微消减。

  也没等连续出六期了,三本杂志在第二期出来之前,三本杂志的刊号就给批复了下来。

  由此,研究室也藉由这三份杂志,开始在期刊、出版界牢牢实实的扎下了根。

  三本杂志,更是由此一举定鼎,成为国内一流的期刊。

  加上在随后的几年内,成功主办“龙影世界专业摄影大赛”、“年度最具影响力财经人物评选活动”、“盛世华章文学评选活动”。

  影响力,也逐渐的从国内,开始走向国际。

  纷扰的红尘,无数人在追逐明天,追逐未来。

  时光却在他们的忙碌中,悄然流过。

  等偶尔歇脚,再往回望,只来得及充满惆怅的说一句:再见,时光。

  尚文远身在红尘,自然也不例外。

  藏在老爸身后,快快乐乐的做起小学生,然后到中学生。

  清脆的嗓音,变成了公鸭嗓子,白胖的小豆丁,也变成了健硕修长的少年。

  这是1995年。

  从重生回来的这10来年,尚文远稚嫩的外表下面,埋藏的是一颗冷眼看世界的心。

  后来成仙的窦唯,窦仙,有个乐队,叫“不一定乐队”。

  尚文远对“不一定”这词,很有认同感。

  是的。时代、人之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不一定”就是对人生的最好的注脚。

  这10年。尚文远用曾经的那些记忆,改变了很多人,也认识了很多人。

  其初衷,不过是他想让家人的命运,彻底得到改变,让那些可称之为惨痛的经历,不再重复。

  仅此而已。

  值得庆幸的而是。他做到了。

  待老爸的事业走上正轨,尚文远开始做起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种沉默,不是闷闷不语。不是关起房门,独自弹唱寂寞。

  而是做了一个世事红尘的看客,一如社会上那些历经沧桑的老人。

  10年的时间很短,也很长。

  这10年。尚文远认识的人里。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比如钟文龙,他从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变成了现在的粤州省副书记,代省长。

  比如蒲清泉,上调到了总署,做了署长的副手。从分担的工作上来看,明显是要接署长的位置。

  宁长河成了双江社的社长。本来上级是考虑到要调他到双江省。主管双江的宣传口子。但宁长河不愿意去。近20年的清水湖生活,给他留下了太沉重的后遗症。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待在出版社。埋首书丛。

  还有比如罗书林,尚文远的这位后世忘年交,被尚瑞达提拔,做了《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

  这些人的命运轨迹,在尚文远曾经的记忆里,从未发生过。

  但因为自己这小翅膀,呼啦啦一扇,都跟着发生了改变。

  其他比如,当初公开招选的那十多位大牛。

  因为尚文远刻意的,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还算宽松的创作环境。

  那些神作,也相继问世,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作家。

  改变倒不是太大,只是时间稍微提前了一点点,就一点点。

  人都是感情动物,一般说来,只要不是性格扭曲之人,多常怀感恩之心。

  这些大牛,也一样。

  成名之后,也没想着离开单位。实在是研究室的工作氛围很轻松,而且很愉快。完全没有离开的理由。

  但让这些人就这么干编辑,那纯粹是浪费。

  所以后来,尚文远让老爸,跟这些牛人签约,成为了研究室的签约作家。

  原本的命运轨迹,发生变化的人还有很多。

  或许可以这么说,因为尚文远的出现,80年代后期,恶性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

  改革开放,因为即时的政策调整,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开始朝着比较健康、稳健的向前发展。

  而以通货膨胀为诱因的,80年代最后一年的那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也跟着消失无踪。

  命运发生改变的,何止千万。

  只是每个人都不知道而已。

  但有些事情,单凭一己之力,是改动不了的。

  用句恶俗的话来说:历史的车轮,注定会滚过属于它们那条路。

  比如曾经的“老大哥”,在脑门上显出中国地图的那位先生一声令下,轰然解体。

  曾经的老大帝国,终于倒在了那个历史的节点。

  但尚文远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偶尔翻报纸,看电视的时候,跟老爸、老妈调侃几句:你们都不嚎上两嗓子啊?这可是老大哥也,革命觉悟都哪去了?

  这话迎来的,只有老妈越来越轻柔的巴掌,还有一家人的欢笑。

  这就够了。

  什么到老大哥哪捡洋落,没事当当倒爷,发展国家高科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之林之类的想法。

  尚文远一个都没有。

  做个低调、老实的富二代不挺好嘛。

  没事费那劲干嘛呢?多麻烦啊。

  难道说,国家离了你就不运转了?世界缺了你,就黯然失色了?

  在什么山头,就唱什么样歌。

  现在么,还是操心高考的事吧。(未完待续。。)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重生之大书商 第一章 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