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鹗(1857-1909年)原名孟鹏,字云博、铁云,别号老残,又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在**,后随父定居楚州,死后葬在楚州。他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点,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和创作《老残游记》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就足能使一个人感到自豪。此外,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
成书时间:1903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的一部小说,初编二十回。后有续编九回,可惜未完篇。1903年初刊于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上,署名“洪都百炼生”。鲁迅在其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其列为“晚清四大遣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主要是讲述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游历时的见闻,通过辐射式的结构,广泛地展示了晚清社会黑暗**的内幕。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名为“清官”,实属酷吏的形象。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清官”玉贤任曹州知府未足一年,站笼站死了两千多人。有一次因为站笼人满,差役提出将于氏父子先行收监。玉贤不分青红皂白,断然拒绝,看着几天前刚进站笼的四个人还有点游气,恶狠狠地说道:“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如此草菅人命,入皮入骨,*了他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面目。被称为“瘟刚”的刚弼也是如此,滥用私刑,严刑逼供,结果将魏氏父女屈打成招,终于铸成一起骇人听闻的冤狱。此外,书中还写了一个颟顸昏庸,不学无术的治河官吏张宫保,为了放宽河道,提出“废了民埝,退守大堤”的愚蠢主张,致使黄河沿岸数十万居民的生命财产付之东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刘鹗与《老残游记》也是知识分子和小说界转型的典型。《老残游记》作为一小说文本,以形象的勾勒和故事的连贯结构情节,把“老残”的曲折经历与作者自己坎坷人生进行比照,借“老残”的喜、怒、哀、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愤怒和不平,折射出刘鹗的现实突围与悲惨境遇,读来不免扼腕叹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老残游记》不仅以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首屈一指,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不少创新,其时虽离五四运动尚远,然而西风东渐,天窗日开,刘鹗思想较新,对“西学”有极大的兴趣,对于算学、医学、治水等均有研究,且能融会贯通,在此书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白描和西洋小说追求细腻的特点。尤其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颇有值得称到之处。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很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鲜明。
音乐描写是此书一绝。一般地说,用语言文字描写具体客观事物比较容易,因为它有形体可循,只要用心观察,反复琢磨,依葫芦画瓢不是太难。但是将抽象的音响描绘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作者将丰富的想象,用贴切的比喻、清新的词汇,从不同角度把虚无缥缈的音响化作鲜明生动的形象再现出来:“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畅快!”究竟什么人的脏腑被熨斗熨过?人参果又有哪个人吃过?这样的想象力不能不令人叹服!又如写王小玉音调清脆甜润,唱腔回环转折,用:“钢丝抛入天际”、“峰峦重叠的泰山”、“盘旋于山腰的飞蛇”、“花坞春院的鸟鸣”等一系列具体形象比喻,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可以说《老残游记》一书对音乐的描写是继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后,描写音乐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然而刘鹗毕竟出身于封建官僚之家庭,思想感情始终倾向于清王朝,反对人民革命。书中字里行间常常露出对农民起义的鄙视与仇恨,例如攻击太平天国革命为“粤匪”,咒骂义和团起义是“疫鼠”,“害马”等等,这也使得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毁誉参半,争议不休。
就政治倾向的进步性和艺术成就而言,《老残游记》似乎略逊于《孽海花》,但跻身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实是当之无愧。
相关链接:
《老残游记》在国外
论到中国近代小说在国外的影响当首推刘鹗的《老残游记》。自鲁迅先生把它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后,胡适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西方人接触中国近代小说,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触摸的近代小说就是刘鹗的《老残游记》。一个世纪(1903-2003)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186种之多(据樽本照雄:《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2002年齐鲁书社),此外,《老残游记》又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