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舍(1*9.2.3-1966.8.24),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在创作上,他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成书时间:1957
类别:话剧
内容导读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创作的,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为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合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也缺少前后呼应的紧密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它时代色彩强烈,多方面的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剧本在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却都潦倒不堪的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的悲怆场面中结束,象征着为旧时代的送葬。
全剧仅三万余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又处处闪烁着作家的睿智和幽默,被人誉为“每一句台词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意蕴,看演出真实难忘的艺术享受”。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
话剧全凭台词塑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茶馆》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散而神不散”的散点式结构;2、“浮雕式”人像展览;3、独特的喜剧样式;4、诱人的语言魅力;5、“侧面透露”的手法。
《茶馆》发表和演出后,震动了剧坛。它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是中国话剧史上应该占有突出地位,应该详细描述的作为一个阶级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外国演出时,国际友人也给予《茶馆》以较高的评价,称赞它是“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来的奇迹”。
相关链接
《茶馆》长久不衰的意义
由老舍编剧、焦菊隐等先后导演的话剧《茶馆》目前已演出500场,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一部好的音乐剧或舞剧长演不衰并不少见,但作为既无歌舞、也无宏大布景和悦耳音乐、吸引观众因素相对简单的话剧而言,能上演数十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老舍《茶馆》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其经典的内涵。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40多位演员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