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历首辅徐光启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可分为省,府,州,县。省设府,府设县。而州在府县之间。县是明代正规的最低的政府机构。数目一直有所变动。《明史。职官志四》中说“计天下县凡一千一百七十有一。”但同时《地理志一》又称“终明之世……县千一百三十有八。”,相差有数十之多。
**************|――县
**************|
***************――府――散州―县
**************|
中央―布政司―|
**************|
**************|――直隶州―县
明代的县一级行政人员大可以分为三类,即官,吏,役。
官:
知县是一县的正印官,除了京县,外皆正七品。吴元年,曾把县分为上、中、下三品,不同县的知县有不同的品秩,其后废。但在实际操作中吏部仍把县分为繁简县,《日知录》中介绍“才优者调繁,不及者调简”。同样的是放任县令,其出身可能是进士、举人、以及其他(监生,贡生,吏员)。大体上江南华北等繁县,其正官多为进士,而诸如海南临高之类的偏远简县,则多是举监杂途者。县繁简不同,其县令的正官考满升迁也相对有区别,以升迁为例,“事繁历俸日多者”升两级,而“事简历俸日多者”只能升一级。
除正官外,一县还有佐贰官,和首领官,县丞,主薄,典史均为佐贰官,民间又分别有“二衙”“三衙”“四衙”之称。县丞,主薄设员不定,更有少数县,不设县丞,主薄,仅以典史代之。县丞主薄两者略有分工,《官箴集要》中说前者,整点桥梁道路,急递铺设,考核钱粮,提调造作。而后者则巡防捕盗,跟捉逃军逃囚,巡禁私盐似茶。但这也不是固定划分的职责,有些县志上就指出,“水利清军多属丞,税粮多属于薄”。
在不设县丞主薄的地方,典史可做佐贰官,但确切的说他是首领官,夫典,主也。史,吏也。典史主吏,实际就是统领六房书吏。其出身大多也源自吏员。
除了正官,佐贰,首领外,县衙还有五花八门的杂职官。每县笔设有,县学,仓库,医学,阴阳。
县学,设教谕,训导、
仓库,则有仓大使,副大使,库大使,副大使。
医学,设训科
阴阳,设训术、
其他非常因地而设的还有,巡检司的巡检和副巡检,河泊所的闸官,坝官。递运所的大使副使。批验所的大使副使,税课局的大使巡栏,驿站的驿丞等等,不一一列举。
这些杂职官,多不入流,但却为朝廷命官,不可以吏员当之。
吏
主要是处理县政的案牍文移,县衙的吏、礼、户、兵、工、刑、六房均设有吏员,更有繁县除去六房外,还多设粮科,马科两房。至于县衙的其他机构,如上文所说的县学,仓库,驿站等等。其名目有可分为司吏,典吏,承发,驿吏,攒吏等。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六房吏,一般来说,每房设司吏一,典吏两人。由他们来实际操作衙门的具体公务。
吏三考九年满,就能获得出身,可冠带听选,可出职任官。
明朝的吏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佥充,二是罚充,三是告纳。明初多佥充,罚充,景泰后多告纳。
佥充的标准时于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岁以下,能书者选用。是一种强制性的派役。
罚充则是处罚犯过的官员进士举人监生生员等。
告纳则是花钱来买,明代的吏虽俸禄微薄,地位低下,但终究是可获得俸禄和优免,更别说灰色收入的常例了。还是有许多人谋取。景泰后干脆规定,可输物纳银充吏,成化六年的价格是“纳米六十石”可遇缺收参。而嘉靖三十一则,是纳银二十两就可免考参充。当然这是官方的价格。在实际操作中,参充者还常常要交给几十两到上千两的“顶头银”给前任。这一点在明中后期成为当时县衙官场的“潜规则”
役
此处的役,是指的在百姓中佥派,到衙门听差的特殊徭役。和吏相同,他也有佥派性质,但吏有俸禄有优免,而役则纯属于“自带干粮”的义务劳动。在行政人员中处于最下层。
衙门中的役繁多,主要的有衙前站堂的皂隶,监狱的禁子,看门(衙门,县学等)的门子。县学膳食的膳夫,厨役,抬轿子的轿夫,撑伞的伞夫,急递铺的铺兵,驿馆的驿夫,运粮的粮长,解户。捕盗守卫的弓兵,快手(马快,步快),民壮。仓库的斗级,仓老,库子等等。
对于有些役,是有定额的如,对于公使皂隶来说,正统年间定,县衙门值堂皂隶八名,把门两名,典史厅两名。对于仪从皂隶(官员跟班)洪武年间定七品是两人,八品九品是一人。但到了正统年间,因为知县是亲民正官,所以改成了四名。
役里负担的轻重悬殊,其中更以其中以库子,斗级,粮长,解夫,馆夫等最为重,上称重役有五“一曰库子,一曰长收,一曰解户,一曰公务(粮长),一曰收仓”。这些重役的特点在于除了担负本身差役外,还有负担出现的亏空和索赔,如,斗级库子要填补仓库亏空,粮长何解户则要负担运费和损耗。《仪真县志》上说:“耳房库子,两名,差为极重……岁费银七八千两……w往往破家损躯,犹不免觉察罪祸,灭门者多矣。”《嘉善县》更说:“诸仓斗级,当着无不破家。”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对于遵纪守法的良民来说。对于奸猾之辈来说,这些原本要自贴银子的重差,甚至愿意钻营冒领。如在《居官水镜》里指出缘由,这些积棍当差时,即可勾结吏员透支水脚银,又可以勒索交兑小民,每石加四加五甚至双倍收取。这些是“正身大户”不敢干的、
相对这些重差,随从皂隶门子这些都是轻差,身近地方长官,更可以狐假虎威。甚至还出现了贴差和白役。一个挂名正差,其余人等帮贴完役,这些人看中衙门中的敲诈勒索机会,如《大诰续编》中的松江逸民为害中就指出松江府,除了正牢子外,竟有挂靠的小牢子,野牢子九百余名、
吏和役之间还有一个特殊阶层,书算。指的书手和算手。明中后期吏的素质下降,官府或官吏私人雇佣识文会算的书算来协助各房工作。他们承担的实际是吏的工作,但又不像吏有俸禄优免,考满后有出身。而和某些役一样拿工食银。这一点倒是和眼下某些事业单位相仿――干事的没编制,有编制的不干事。
县衙
上图是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的明代县衙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明朝县衙的布置
首先县衙一般比较方正,中轴线上一般是依次是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三堂。
最南边是大门,大门两边的墙有檐有栅栏,一般用来贴告示榜文等,有个名目叫榜廊或榜棚,各地叫法不一。
二道门是仪门,仪门有三门,一正俩角门。平时正门是关闭的,只有上级或者同级的官僚来访时才打开,一般人都走角门。根据小说《醒世恒言》里描述一般这角门是“东进西出”。现在广州市人民政府也三门,但这东进西出的规矩没坚持下来。
仪门外的这一进院子两侧,还有仓库和县狱,也因为这块在县衙的南部,所以监狱也叫“南狱”牢狱也有一些构造上的规矩,这里就略过不讲了。
进了仪门就是县衙最大的庭院,院内首先是一个小亭,图中注得是“吉时亭”,我个人揣测半天,认为这是“戒石亭”谐音。县衙一般在这个位置设立的是“戒石亭”,亭子中应有一石碑,南刻“公生明”,是源自荀子的“公生明,偏生暗”。北面试阴刻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网上有说是宋太宗所说,实际语出后蜀孟昶所言。
戒石亭后就是大堂们也叫县厅,正厅,琴堂,牧爱堂,亲民堂,节爱堂等。两侧有耳房作为仪仗库、銮架库。
大堂院内的两侧厢房都是科房,书吏办公的地方。海澄县比较小,所以右侧兵刑工,左侧是吏户礼六房而已。《宛署杂记》中记载的北直隶宛平县,科房有十五间之多,甚至工兵刑三科都分为南北俩科房。
大堂之后是二堂,是个比较小的过堂,用于知县的预审案件,或者大堂审案时退堂后秘议之处,所有又名退思堂,改弦堂,省观堂等。
而唐之后世三堂,又称后堂便堂内堂,这是知县接待上级,起居办公,商议政事之地,《靖海王》有一处,漳南道参政沈一中到海澄县,在大堂与去吕宋诸人商议是明显的常识错误,正常来说地点应该改在内堂中。
图中中轴线左右两侧还有标有二堂的地方,那是佐贰官和首领官办公的地方,一般根据人员不同而成为县丞衙,主薄衙,或者典史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