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啸天一行辞别贾翊等人,向走而去。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因连日来没有大雨,河水很平静,一个木桥横跨在河上。李啸天下马向田里的农人问是什么地方。农人说这里还是广阳郡,前面的河叫做余水,过了余水再走不远就进了渔阳郡地界。众人来到桥边,李啸天一看,只见木桥有些年头了,李啸天对众人道:“我们分开,一个人一个人过,一快过只怕这木桥承受不住。”说完一马当上了桥。赵云想拦也拦不及。那桥在马蹄下晃悠悠的。李啸天小心地过了桥,对后面人道:“你们过桥时下心点”。众人小心地过了桥,还好桥没出事。黄错时分,进入渔阳郡安乐县城。李啸天这次出巡都换了便装,都是商旅当扮。来到县城,找了家干净的客店住下。第二天从安乐出发,向狐奴而去。出县城不多远就看到一个方正的村庄,李啸天对赵云说:“这应该就是新建的流民村了。”赵云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李啸天道:“旧村因历史原因,轮廓都是不规正的,你看这个村庄方方正正的,一看就应是新建的流民村。李啸天来到村边下马,众人也都跟着下马。刚来到村口,就见村里跑出几个拿着木棍的儿童,跑到他们跟前拦住去路,一个领头的小孩道:“站住,你们那来的,来我们村做什么?”李啸天笑着说:“我们是内地过来经商的,路过贵地,想讨碗水喝。”吕布说:“这些小孩到有些警惕性,像个小大人。”李啸天说:“这就是我们的全面战争思想。不论老幼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就不怕强大敌人的进攻了。”众人来到村内,见都是清一色的茅草房,小孩子们,把他们领到一个晒太阳的老头跟前,向老头回报说他们找水喝。老头看看他们,转身走了,不一会端着一个大陶瓶过来,递给李啸天道:“这里是清水,你们喝吧。”李啸天喝了几口,递给老头,说了声谢谢。老头问他们从哪里来。李啸天说从从豫州来,要到关外贩些马匹。老头道:“豫州好呀,天子脚下。当年逃难时,我也到过豫州。”李啸天问道:“老伯家乡是哪里?”老头道:“老家是青州的。去年蟥灾,家乡颗粒无收,可是官府税赋照收,地主租子照要。没办法,只好背井离乡去逃荒。听说幽州放粮赈灾,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幽州。老儿命好,来到幽州,官家募兵,小儿子当了兵,官家分给百亩田地,再加上我们普遍百姓分的加再一起也有三百亩田。官府贷给种子和口粮,今年除了还清公家的借粮,还可以自给自足。活了快一辈子了,总算过上了好日子。听人说这都是平北将军的恩泽。我们村是官府帮助建的。我们自己还建了座庙,专门供奉平北将军老人家,求他长命百岁,好庇佑我们这些穷苦人。”李啸天心说,老百姓真是朴实无华,得到一点点好处就感恩图报。李啸天问道:“听说官府还免了今年赋税,有这回事吗?”老人激动地说:“有啊,我可是碰到活菩萨了。活这么大,还是第一会碰到官家不收田租。而且贷给我们的种子和口粮也不要利,只还本就行了。也不知是那辈子修的福份。”李啸天说:“那老人家可要把握住机会,多打粮食啊。官家只能免一年的,明年还是要收的。”老人道:“是啊,不过这里的官家收的少。原来家乡的都收到十几年以后了。”李啸天问道:“怎么进村没有看到年青人啊,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回道:“精壮们,身板好的都当兵去了。当兵好啊,有饷管吃,退伍回来还给田。年青人都想当兵,可官家要求高,验上的没几个。剩下的都让官家抽走作劳役去了,那官家也管饭,可没有当兵的吃的好,有背头。不过还好,官家还给一些钱粮,不让白干。逃到这里一穷二白,谁也想多挣点。地里的活都是女人们在做。”李啸天问道:“那些小孩是怎么回事?”老人说:“那些孩子们呀,当兵的待遇高,那些孩子们都想长大了去当兵。老汉早年学过拳脚,于是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平常练练拳脚,没事就为村子站岗放哨。青壮们都走了,村子里就剩下些妇女儿童,警惕点还是好的。”李啸天点点头,原来如此,这不失一个好方法,回去后要推广,从小锻炼,人人尚武,什么也要从娃娃抓起。